意甲|数字三开奖结果查询结果|188足球比分直播|fifa球员评分怎么算的|莫德里奇国家队夺世界杯亚军

首頁 > 國商學院 > 正文
《“十四五”國內貿易發展規劃》面面觀(一)
 來源: 日期:2022-1-25 9:19:13 

綠色低碳 促進國內貿易可持續發展

施懿宸 胡雅琳 楊晨輝

進入21世紀,我國國內貿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宏觀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隨著環境與氣候風險的顯著性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國內外熱議話題。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歐洲綠色協議”,提出2050年歐洲將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地區。2021年1月,聯合國正式發起“行動十年”計劃,以確保在2030年實現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議程。目前,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已成為與經濟發展并行的重點內容。

其次,在“雙碳”背景下,國內貿易轉向高質量綠色發展。《“十四五”國內貿易發展規劃》倡導以低碳經濟、綠色產業為切入點,促進國內貿易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提升內貿領域可持續發展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15年到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8.70億元增長到35.13億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短暫下降后,2021年三個季度迅速回升。在政策支持下,國內貿易行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向。

再次,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體系引領新型全球化。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雙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經濟重心內收、市場主體回撤,因此積極布局國內市場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場景。

《規劃》提出要引導企業貫徹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建立內貿綠色發展機制。綠色低碳發展有助于國內貿易主要行業積極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風險,優化自身貿易結構,以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是有助于提升國內貿易行業碳利用效率,增強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國內貿易體系有助于提高物流運輸體系循環化水平,從而提升貿易行業生產運營的碳利用效率,減少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提升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

二是有助于優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效率。具體而言,貿易結構主體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貨物貿易轉向綠色可持續的服務貿易可以減少傳統制造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貿易發展方向轉向通信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服務等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則能夠提高行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引導綠色生產和建立綠色生活方式。貿易在雙循環中發揮樞紐作用,構建綠色低碳貿易體系也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的方向調整,引導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前是綠色低碳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更好地實現國內貿易可持續發展,結合《規劃》,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第一,推廣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流通綠色發展評估體系,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例如,運用環境、社會與治理工具提升國內貿易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內部監管的角度,企業可以建立ESG評估小組,根據貿易監管部門出臺的相關指引和第三方ESG評價報告有效自查并提升生產經營活動可持續水平;從報告披露的角度,企業可根據貿易行業特色制定個性化的ESG披露與戰略方案,提升信息透明度,促進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共鳴。

第二,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推進建立綠色產品體系,宣揚綠色消費理念。例如,從綠色生產的角度,建議監管部門建立統一的綠色包裝認證和評估機制,促進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從綠色消費的角度,推廣節能家電、綠色家具等綠色產品,適度擴大需求量,促進供給需求有效對接。

第三,提升流通綠色發展水平。建議企業運用金融科技降低各個節點的營運成本,協同推進綠色產業鏈管理。例如,在貨物運輸環節,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監測倉儲與配送,優化物流配送路徑,減少運輸成本和車輛能耗;在流通渠道環節,鼓勵線上銷售綠色產品,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直銷或與實體企業合作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降低運營成本,第四,構建再生資源新型回收體系。加強廢舊物資回收網點布局,提高廢舊物資回收、分揀、集散能力。例如,利用“互聯網+”建設二手電子商務平臺,降低二手商品流通成本,形成二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綠色金融實驗室主任)

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肖亮

近年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國際經貿規則體系重構等影響,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構建面臨諸多堵點和難點。《“十四五”國內貿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并將該項重點任務作為破解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瓶頸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更大范圍、更大程度地促進國內市場深度鏈接全球要素市場和資源市場,促進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內外貿融合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要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內外貿易之間在觀念、體制、經營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兩者之間監管制度也大相徑庭。《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有利于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制度集成創新試點探索,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質量標準等相銜接,加快創建有利于內外市場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進一步釋放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紅利。同時,《規劃》中有關“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支持流通企業參與國際貿易規則標準制定”等論述表明,加強內外貿標準、規則、制度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是健全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未來,對于我國已經加入的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將加快對協議內容的國內外轉化和適用;對于我國尚未加入的相關貿易協議,將選擇合適的區域開展試點,對新一代國際經貿規則進行“壓力測試”,探索形成有利于內外貿市場一體化的管控體系。

二是要發展壯大現代流通企業。缺少一批具有內外貿一體化經營能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是導致我國產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困境的重要因素。針對如何破解這一困境,《規劃》提出要發展壯大現代流通企業,具體實施路徑是龍頭企業培育、國際化經營和貿易設施網絡布局。

其中,龍頭企業培育強調要以創新驅動和資源整合為手段,加快培育一批國際化程度較高、具備全球價值鏈整合能力的龍頭流通企業。擴大我國流通企業品牌的全球影響力,支持流通企業加強自有品牌培育和自有產品運營,鼓勵聯合國外生產企業開展品牌聯營和協同制造。

國際化經營重點強調要“完善全球采購與分銷渠道”,推動具備條件的現代流通企業“走出去”將是重要趨勢之一。如支持流通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建設全球供應鏈協同平臺,提高全球集中采購、品牌及渠道控制能力,打造現代綜合商社。支持現代流通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股權投資和戰略聯盟等形式,加快海外流通服務網點布局,積極融入海外零售體系,打造賦能“中國制造”的海外營銷網絡。培育壯大一批大宗商品貿易集成商,在全球布局若干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和交易中心,提高全球大宗商品資源配置能力和話語權。

貿易設施網絡布局重點強調要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市場的貿易設施布局,“建立面向國際市場的營銷和服務保障體系”。如支持流通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在海外建立物流倉儲配送中心、全球售后公共服務中心等;支持沿“一帶一路”在國內規劃和培育一批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國際采購中心;在國外和沿線國家合作布局一批銜接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或海外服務中心,形成海外綜合配套服務生態體系。

三是促進流通高水平開放。近年來,部分外資流通企業出現“閉店關店”現象,從側面說明國內流通企業競爭力大幅提升,國內流通領域對外開放也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規劃》中提出要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為契機,從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商品供給質量和優化外資投向領域三個方面,來促進流通高水平對外開放。

其中,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強調“加大外資商業模式、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力度,積極引進國外知名品牌旗艦店、概念店、體驗店、融合店”。未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創建試點中可對接國外優秀企業、品牌和產品,積極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進一步探索高質量外資利用方式。

優化商品供給質量則重點提出要“加快構建品牌匯集、品質高端的優質商品供給體系”,具體可通過推動進口貿易創新示范區創建,積極培育進口交易平臺、進口展貿平臺、進口供應鏈平臺和進口促進服務平臺,優選全球優質商品,滿足國內居民美好生活愿望。同時,鼓勵具備條件的城市爭取增設市內免稅店和口岸免稅店等,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優化外資投向領域的核心是“引導外資投向農村商業和社區商業等短板領域”,以及“鼓勵外資參與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是通過重大流通項目布局,引導和集中更多資源投向流通短板領域和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培育新的流通樞紐城市及節點,實現區域更加平衡的發展。

四是培育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規劃》提出要從對外開放產業平臺和知名展會平臺兩個方面來培育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特別是隨著我國已經從經濟全球化的“搭便車者”和“受益者”逐步成為全球治理的利益攸關方和重要參與者,需要依托更高層級改革試驗平臺推進內外貿一體化領域的深層次政策及制度創新,但深層次制度創新及落地實施常常面臨較大風險。針對這一問題,《規劃》提出要“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國家級新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對外開放平臺的引領示范作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其核心是發揮上述國家級開放平臺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優勢,打造一批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的重要實踐樣板。事實上,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代表的國家級開放平臺不僅是內外貿生態鏈最完整、最活躍的地區,具備內外貿政策及制度創新的產業基礎,能夠為內外貿一體化領域的深層次制度創新試點提供多種業務場景。同時,也是進行內外貿一體化領域制度創新的“壓力測試”的最佳試驗區,可率先開展內外貿一體化領域關鍵堵點的改革探索和產業政策創新試點。

五是創新內外貿融合發展模式。針對長期以來內外貿市場割裂的情況,《規劃》提出要“創新內外貿融合發展模式”,進一步深化內外貿企業全方位合作。既包括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鼓勵外貿企業通過自營、合作等方式增加國內市場優質商品供給,支持外貿企業多向拓市,完善出口轉內銷供應鏈體系;也包括通過引廠進店、產品聯合開發、設立出口商品銷售專區等方式,支持外貿企業與國內消費市場實現精準對接,支持商品交易市場引進和培育進口貿易主體,辦好進口產品交易區,拓展進口分銷渠道,辦好進口商品會展。此外,《規劃》還提出“引導外貿企業與物流企業加強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支持國內物流企業發展國際業務”等,核心在于打造一批聯通國內國外的供應鏈物流設施,提升全球物流通達能力。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管工與電子商務學院副院長)

促進城鄉雙向循環 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馬增俊

國內貿易是我國新發展階段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其中農村商貿涵蓋農村日用消費品的流通、農業生產資料與農產品的流通、物流體系建設、商業網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金融體系等,農產品流通又涉及到城鄉農產品消費市場的供應與價格,是“內循環”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國內貿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服務和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商業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要求,在“加快健全農村商業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補齊農村流通和消費短板”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是未來農村商貿健康發展的重要指南,對于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城鄉雙向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城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升級商業體系 振興鄉村商業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在我國實行工農業二元化經濟結構影響下形成了城鄉二元市場結構,出現了分割的城鄉市場局面。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城鄉差距越來越小,但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商業網點還嚴重不足,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發展普遍滯后。

此次發布的《規劃》把補齊農村商貿流通短板擺在了突出地位,將升級農村商業體系專門列出,把縣域作為切入點,推動建立完善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通過改造提升商業設施,推動大型商貿企業、供應鏈、商品和服務下沉,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等舉措,為農村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好的消費環境,改善消費體驗,逐步實現小康社會商業消費的城鄉一體化,使中國商業整體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促進供應鏈建設 推動鄉村振興

目前農產品銷售依然是我國大多數傳統鄉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建設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通過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有利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激活我國廣大農村消費市場的重要保障,對于破解城鄉二元關系,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因此,《規劃》中對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給予了高度關注。從建立穩定的農產品供應鏈角度出發,提出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完善農產品集散中心和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強調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這有助于將目前分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批發商匯集為網絡化管理,完善生產-采摘-加工-流通的完整供應鏈建設,實現生產的工業化,采摘加工的產業化,使農民可以與批發市場和批發商有效對接,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

繪就數字賦能場景促進數字化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此次出臺的《規劃》還有一大亮點是明確提出要“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支持農貿市場現代化發展、數字化轉型,推動農產品生產、運輸、倉儲、消費等環節數據互聯互通、設施共用共享”,凸顯了未來數字經濟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數字化升級應用前景,具有指導行業抓住數字賦能為內貿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前瞻性。通過數字化發展,能夠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不斷完善和創新,為農產品上行服務,從而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加強骨干市場建設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規劃》將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建設作為農村商業和農產品流通現代化重點舉措之一,提出在全國統籌布局一批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而創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關鍵就是要通過建設骨干網絡,發揮骨干市場和骨干經銷商的作用,整合商流和物流等各類分散資源,讓農產品真正賣得出去,實現價值。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協會協力,以健全的政策扶持體系、產業化的思維、數字化的手段,促進骨干企業、骨干經銷商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業化銜接與合作,通過商貿發展帶動產業和鄉村振興,確保農民有效增收,實現城鄉經濟的循環暢通。

(作者系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


來源: 中國商務新聞網


收藏本頁

版權所有 國商聯盟京ICP備13030816號 Powered by 國商聯盟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