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走過的2020年,對于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都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也必將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特殊的一筆。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外貿數據,從單季度統計看,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第二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7.67萬億元,同比下降0.2%,降幅較一季度收窄6.3個百分點,然而自4月起出口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第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8.88萬億元,同比增長7.5%。從外貿累計統計看,今年1至9月,中國外貿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1至10月,外貿增速提高到1.1%;進入11月,增幅繼續擴大。
“年初,中國外貿企業因沒有訂單而焦慮,但后來的情況卻是接單接到手軟,焦慮的則是原料和運輸。” 一位外貿企業專員介紹下半年,外貿訂單開始出現回調,11月工廠訂單猛漲,刷新近三年最高增速。按目前訂單統計,訂單高位運行將延續至明年上半年。
據統計,11月,中國外貿進出口單月創下3.09萬億元,增長7.8%。其中,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貿易順差5071億元,增加92.6%。
很多學者對這樣的成績表示出乎意料,中國外貿在全年表現出的“深V型”反彈和超預期增長,凸顯了中國宏觀經濟向好的態勢和中國疫情防控的積極成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穩外貿”是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各部委、各部門會同各地方、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從復工復產、財稅、金融、信保、參展、法律援助、防疫物資保障等全方位為外貿企業排憂解難。隨著密集出臺的各項穩外貿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各地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呈現恢復態勢。
今年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單月同比增速接連走高,也與疫情之下海外不少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創甚至“停擺”,以及中國的競爭優勢更加凸顯有關。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表示,因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進度和經濟回暖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居于領先地位,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形成替代效應,因此出口逆市大增。隨著全球經濟活動恢復正常,這種替代效應會弱化,中國出口增速和市場份額也會回歸正常時期的水平。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國外貿也呈現出轉型發展的態勢。
首先,中國自貿“朋友圈”不斷擴大。作為涵蓋全球約30%的人口、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額的巨型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年內正式簽署,并在部分成員國進入國內核準程序。一旦RCEP正式生效,中國與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的雙邊貿易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產業鏈、供應鏈也將加速整合。“一方面,RCEP升級了既有的東盟與其他5國分別簽署的‘10+1’自貿區協定并逐步統一標準,另一方面,該自貿協定對金融等服務貿易作出全面、高水平的開放承諾,這些安排能夠適應未來貿易發展方向。”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萬喆說。
其次,跨境電商表現亮眼。作為一種新興貿易業態,跨境電商憑借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交易鏈條短等優勢逆市上揚,為外貿企業應對疫情沖擊發揮了積極作用。疫情期間,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不降反升,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前三季度,中國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1873.9億元,同比增長52.8%。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負責人戴竫斐表示,在全球消費趨勢由線下更多轉為線上的同時,中國出口跨境電商也在從外貿行業的“新業態”轉為“新常態”,并逐漸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最后,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助于中國外貿優化產業結構和供應鏈結構。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從2006年的64.24%降到31.85%,但相比其他發達國家,中國國內大循環經濟占GDP的比重仍舊較低。記者在采訪中也注意到,不少外貿企業認為國內市場規模大、消費潛力大,但也普遍存在外銷轉內銷不適應,企業轉型面臨如中外產品差異、渠道轉移、市場開拓、資金壓力等諸多因素制約。事實上,這也是中國外貿企業一直面臨的發展瓶頸,也需要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盡快補足短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指出,進入7月以后,外部經濟景氣指數回升到50以上,但全球經濟的修復力度仍不樂觀。隨著寒冬季節的到來,病毒生存和傳播可能加快,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疫情出現反彈,經濟活動可能再度局部停擺。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國外貿形勢愈發嚴峻,但每年都取得了不錯成績。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中國外貿韌性強、反應快的特點。有學者表示,考慮到明年世界經濟將恢復增長,消費品需求有望大幅反彈,中國外貿將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態勢。
來源:中國貿易報
編輯:張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