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9月7日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88萬億元,增長6%。其中,出口1.65萬億元,增長11.6%;進口1.23萬億元,下降0.5%。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8月出口同比增長9.5%,已回升至今年最高水平,略好于市場預期。
他分析稱回升原因有兩點,一是外需繼續好轉。歐美經濟體經濟持續復蘇,8月美國和歐元區制造業PMI分別連續第三和第二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上,常規產品出口逐漸向好。二是防疫物資和出口替代仍有支撐。海外疫情仍在蔓延,防疫相關物資以及遠程辦公等出口持續,疫情防控形勢差異導致對其他主要出口國替代效應繼續顯現,但增速略有回落。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05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0.6%,降幅較前7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05萬億元,增長0.8%;進口9萬億元,下降2.3%;貿易順差2.05萬億元,增加17.2%。
前8個月外貿進出口同比降幅縮窄,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看來,原因包括國內率先實現復產復工,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得到有效恢復;部分國家疫情形勢得到有效控制,外部需求得到回補;政府在加大金融支持、暢通貿易循環方面政策發揮了積極效果。在這三大因素疊加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在貿易結構上,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比重提升。前8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2.09萬億元,增長0.5%,占外貿總值的60.3%,比去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4.68萬億元,下降6.7%。
龐超然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一般貿易同比增長,表明國外市場終端需求在逐步恢復;加工貿易同比下降,這與國際疫情蔓延導致部分國家企業減產停產,產業鏈上下游運轉不暢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前8月,中國對東盟、歐盟和日本的進出口均保持著增長態勢,唯有對美國進出口連續出現了下降。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8個月,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2.93萬億元,增長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6%。歐盟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2.81萬億元,增長1.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美國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總值為2.42萬億元,下降0.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2.1%。日本為我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日貿易總值為1.4萬億元,增長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7%。
龐超然表示,對東盟進出口增長,且占比逐步提升,與我國和東盟國家產業鏈關聯度緊密密切相關;對歐盟出口增速持續增加,與歐盟當地經濟社會逐步恢復有關系;由于保護主義問題和當地經濟持續低迷,對美國出口下降,但進口同比增長,則與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執行有關。
出口商品方面,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增長,服裝出口下降。與之同時,進口方面,鐵礦砂、原油、煤、天然氣和大豆等商品進口量增價跌。
王靜文認為,8月進口之所以下行且弱于預期,一是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盡管8月CRB指數已恢復至危機前水平、同比微漲1%,但是大豆、原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仍低于去年同期,導致相關進口量增價降。二是國內生產端斜率修復有所放緩,生產放緩削弱了進口需求,特別是加工貿易進口下降12.5%,降幅較上月擴大。
龐超然表示,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帶動效應明顯,帶動出口增長2.1個百分點。進口產品類型來看,原油價格下降導致進口規模下滑13.2%。
“下一階段,進出口仍有較好支撐。”王靜文說道,隨著全球經濟緩慢重啟,外需有望逐漸走出低迷,有利于出口繼續企穩走好。從進口來看,國內需求持續復蘇,大宗商品價格逐步回升,中美經貿協議繼續執行,進口有望逐漸接近正常水平。
龐超然指出,下半年,外貿形勢依舊嚴峻,主要不確定因素是疫情發展變化情況,同時部分國家保護主義情緒上升也可能對外貿發展帶來一定不利影響。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編輯:張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