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學習聚焦“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主題,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此前國家授予浙江省、河北省(雄安新區)、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6個試點省市“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遙相呼應。這次集體學習是對中國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的一次新部署,彰顯了中國以“新經濟”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方向。
“新經濟”的基本內涵與特征再認識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它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此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的特點。從廣義上講,“新經濟”是指世界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期間出現的高增長、低失業的一波經濟繁榮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較早的講話中,提出了“新經濟”的概念。他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2015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指出,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聯網+、分享經濟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著巨大商機。2016年,“新經濟”一詞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就是對“新經濟”發展的一次新的部署安排。
目前,理論界和政策界對什么是“新經濟”,其內涵和外延是什么等問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解和認識。一般理論研究認為,“新經濟”相對于“舊經濟”而言,這里的“舊經濟”是指傳統的產業和產品形態,而“新經濟”則是以互聯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為代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從根本上講,“新經濟”的出現主要得益于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創新型經濟。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把“新經濟”分成四種具體形態,即: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共享經濟和體驗經濟。理論界一般認為,數字經濟,是指把物質化形態的產品完全轉變成非物質化形態的產品,產品將經歷一個由硬件到軟件的過程,即“去物質化”。從經濟學上講,這種物質生產的邊際產品基本為零,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數字經濟的興起,意味著“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到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新經濟。這包括電話、傳真、計算機、照相機等行業,都屬于典型的數字經濟范疇,另外“區塊鏈”技術等,也屬于數字經濟的范圍。智能經濟,是指不能完全去物質化的產品,就要全面改向智能化方向。這種經濟形態實際上是對傳統產業的一種改造,具體包括智能汽車、智能穿戴、智能電機等。共享經濟,則是基于一種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經濟模式,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商業模式。當前最流行的共享經濟模式即共享出租車模式,也包括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新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體驗經濟,即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兩者完全合一,這種經濟模式更加強調消費者自身獨一無二的心理和精神感受,包括體驗農業、體驗工業等相關經濟形態。
“新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與現狀
新經濟之所以“新”,源于推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義。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提出“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可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將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從全球看,“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在“新經濟”四大形態中,尤其數字經濟的規模最為龐大,在產業發展的格局日益重要。全球“新經濟”形成了以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中國等為主的新經濟策源地和新經濟活躍區。其中,美國是“新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地區,以“原創產業”為主推進新經濟發展。自2000年“白宮新經濟會議”后,逐步構建起互聯網、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原創產業為主的新經濟體系,形成了“世界發明—硅谷開發—全球應用”新經濟發展格局。德國以“智能制造”為主推動新經濟發展。全面實施“工業4.0”與“數字戰略2025”,致力打造全球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和歐洲數字經濟龍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以色列以“創新創業”為主推動“新經濟”發展。依托全球開放式創新,高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領跑世界,是全球公認的“創業國度”,人均創建企業數全球第一。
從國內看,近年來新經濟進入迅猛發展階段。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新四大發明”正引領全球科技變革。目前,全國已形成以北上深杭等城市為引領、部分區域中心城市競相追趕的新經濟發展格局。北京以創業為引領發展“新經濟”,通過整合全球尖端創新資源,形成了以創業為核心的一流生態和創業到創新的經濟循環,在全球創業生態中排第四位,涌現出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的獨角獸群體,成為中國“新經濟”的引領者。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北京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10057.4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上海以“四新”為引領發展新經濟。在全國率先提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四新”經濟概念,以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為切入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深圳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引領發展新經濟。利用顛覆式技術發展先導式產業,打造最佳、最全、最完善的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加快構建新經濟體系。杭州以“互聯網+”為引領發展新經濟。堅持以“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為方向,通過產業、投資、創新、人才、服務“五鏈融合”構建新經濟生態,形成以阿里巴巴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形成了快速發展的“新經濟動能”。
當前,隨著6個試點省市被授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國的“新經濟”將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策略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較大,傳統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急需尋找新的動力源泉。而全世界經濟增長也越來越依靠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大力發展“新經濟”,將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第一,大力支持各種“新經濟”形態的產業化發展。當前,新的經濟模式層出不窮,能否發展壯大,還有待觀察。但待以時日,這其中必有一些行業成長為“參天大樹”。可以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資源,圍繞“新經濟”領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和重點行業需要,開展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大數據、云計算等。鼓勵政府對各種“新經濟”創新中心建設用地、辦公場所、人才引進等方面予以優先保障。積極培育“互聯網+制造”示范,對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軟件“鑄魂”工程等領域的示范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在抓好大企業的同時,也要抓好小微企業的發展。
第二,加強對“新經濟”市場主體的培育。“新經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對市場主體的培育。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催生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網上銀行、證券保險交易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帶動信息服務業等“新經濟”持續增長,各種市場主體也在加快涌現。發展“新經濟”,必須把培育市場主體作為重中之重,既要盤活存量,又要引入增量,切實做大總量。通過明確權力清單、監管清單和負面清單,加大公開、監督和問責的力度,破除部門利益和壁壘,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權責明確、監督有力、運轉順暢的治理環境,以吸引投資,激發“新經濟”創業熱情。
第三,大力推進“新經濟”的平臺建設。“新經濟”市場主體往往沒有很大的固定資產,一般以互聯網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工具,若沒有平臺供給,“新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一是可以支持各類企業和創業者以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為基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積極培育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二是鼓勵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基于互聯網平臺開放各類資源,面向公眾提供創新創業服務。三是完善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各地建立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規劃咨詢、方案設計、監理培訓類服務,為“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平臺支持。
第四,打造“新經濟”的良好產業生態。一個好的產業一定是由良好的產業生態構成的。鼓勵建設數字經濟特色園區,鼓勵高端智能裝備、信息網絡通信設備等高技術產業,以及大數據服務、互聯網金融等應用型產業向園區集聚。支持現有優勢產業集聚區探索適應數字經濟特點的政策措施,打造數字經濟生態體系。鼓勵骨干企業以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集聚為目標,積極引入產業配套企業,打造優勢產業鏈。支持“新經濟”領域的平臺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功能與數據、提供開發環境與工具等方式,廣泛匯聚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構建開發與應用良性互動生態。積極培育推廣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應用解決方案。
第五,完善“新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新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可以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云計算中心、超算中心、數據中心、災備中心等。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開放路燈、監控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樓等公共資源為5G網絡提供基礎支撐,供電部門提供便捷的5G基站電力報裝流程。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場所5G網絡建設,加強網絡安全事件的監測預警、防護處置、態勢感知等系統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此外,還應著眼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政府機構、新經濟企業、行業組織、從業人員以及消費群體共同參與的規則協商、利益分配和權益內生保障新機制,形成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